Saturday, September 13, 2008

自行车上看法国(十六)盛名之下其实难付—Aix-en-Provence

(十六)盛名之下其实难付—Aix-en-Provence

转眼骑车上路十几天了,走了大约6、700公里吧。与刚刚开始的自行车法国大赛(Tour de France)比,我们虽然慢如蜗牛,却也步步向原定的目的地尼斯(Nice)逼近。一路上我们东张西望,观海登山,穿村过市,旅途纵然辛苦,沿途风土人情也绚丽多彩。今天准备在Aix过夜。如果继续东行按原计划去尼斯,不论靠北边走山路,或沿平坦的海岸线骑,沿途基本上没什么好看的景点。

LD建议咱们干脆换个走法:从Aix坐火车北上去瑞士的日内瓦,然后骑车沿日内瓦湖进阿尔卑斯山到瑞士、意大利火车线上Brig,再从Brig坐火车钻山洞穿过阿尔卑斯山去意大利的威尼斯。一口气说完新路线,LD顺便向我坦白:他心中其实早就在打这个改道的小算盘,路线什么的在家就研究过了。怕吓着我这个菜鸟,所以等到我苦也吃过了,山也爬上去了,适应了骑车生涯才提起。我说:“切!连这都还要打小算盘,还馊梅呢(soul mate-知音),一边吃馊饭去吧。”:-)

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美丽我俩十几年前自驾车旅行时就为之倾倒,至今记忆犹新。想像自己骑车穿行于那如仙境般的美景中,俺心中就无比激动。还有啥好犹豫的?咱们逛过Aix就北上去日内瓦!

Aix to Geneva


从地图上看,Salon 到Aix不到40公里,平路,大不了半天的路程。早上8点起床,不慌不忙地在房外阳台上的葡萄架下吃完早饭,又在Salon城里小逛一会。Salon城的农贸市场是周三,市场里的水果又便宜又新鲜。我趁机囤积了几个水蜜桃,9:30才慢悠悠地出了城。

没想到,出城之后就是30公里的上坡。又是烈日炎炎,茫茫大道不见边,将我们悠哉游哉逛Aix的美好愿望,烧得粉碎。好在我们的老朋友D17号公路一路都有自行车道,不必与大卡车共舞。中午时分,到达Aix城外一个小镇,我已经精疲力尽,LD则是饥肠辘辘。原想在这里吃了午饭,养足精神再进城。却不想因为此地太靠近城市,居然只有住家,没有商店。无奈,咱俩只得强打精神,继续往Aix城里赶。

普罗旺斯地区乡村的典型法国农宅:厚厚土墙,木制的shutter挡住炎炎烈日:


沿途处处是薰衣草香:




到了Aix照例先去旅游办。Aix是普罗旺斯地区的旅游胜地,游人如织,那旅游办也非同小可。一进门,就见一溜十几个问询处(information booth),每张桌子后坐着神情疲惫却英语流利的帅哥美女,放眼看去满厅都是挤挤攘攘的各色游客,跟国内的火车站似的。咱俩就像那刘姥姥进了大观园,样样新鲜、左右不是。排了半天队好不容易才轮上与帅哥说话,没两句就被不耐烦地打发到楼上去了。原来人这里分工还贲细,楼下的只管回答景点问题,找旅馆得上楼另排队。

楼上的法国MM不会说英语,我们连比带划夹洋京浜法语终于明白200欧元以下的旅馆全满,最近的野营地要翻一座小山,离城5公里。额的妈呀,闻言俺腿一软差点没一屁股坐到地下。

看看我们千辛万苦得来的野营地吧:地上一根草也没有,搭帐篷时用石头也砸不进桩子(pegs);山下就是高速,隆隆声彻夜不息:


因为Aix是咱们在法国的最后一站,又是闻名旅游大市,我们准备在这里住两天,好好休整,到处看看。不过接受巴塞罗那买火车票的教训,俺们从旅游办出来就直奔车站售票处。就这两天后的车票已经是有人座却没有自行车位,为了咱们的马儿,咱一咬牙买了明天下午的票。好在我们还有今天下午,明天上午的时间来逛景点,休整嘛,等到日内瓦再说吧。

车票有着落了,今晚有地呼呼了,咱们定下心来细看Aix城。Aix城内景点有3:Mirabeau 大道,老城,和Mazarin区。

我们先沿Mirabeau 大道扫街。街头的King Rene像:


国王的洗脚水成了宠物的洗澡水:


Mirabeau 上高大的法国梧桐将整条街变成了一片绿荫:


尚未成气候的Moss fountain:


又是街头集市:


移动饮料广告:


大道另一头的大喷泉:


大喷泉近景:


街头:


绿树成荫Mirabeau大道南边就是街上几乎无树的Mazarin Quarter。这些17世纪时像棋盘一样方格的街道是Aix有钱人的住宅区:






老城小景:


Aix的名人--画家Cézanne:


第二天一早,钻出帐篷,俺揉揉被噪音困扰睡眠不足的双眼,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:满天乌云,一丝阳光也不见。老天爷也太不公平了,一路骄阳似火晒到这里,今天咱要走了,倒阴天了!LD原来对Aix期望甚高,昨天下午游了一遍,不免几分失望:景色一般,到处都是人,顿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失落感。没买到后天的车票,也是命中注定。好在咱们只在这儿呆一天,否则还真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呢。

Aix不在火车主干线上,乘高速动车组火车要先坐大巴到十几公里外的车站。到日内瓦没有直达车,还要在Lyon(里昂)转车。

Aix城里到火车快线站的大巴上,马儿们委屈一下坐行李仓:


到里昂的火车来了:


挂起来的自行车:


火车窗外法国乡村:


Aix到里昂的动车组(TGV )据说每小时300公里,可真正走起来最多也就100多公里,令人失望。过了里昂后自行车越来越多,都要凭票上钩(10欧/辆),列车员在检票:


天色越来越阴沉,出了里昂不久就开始下雨了。雨中一晃而过法、瑞边境最后一站:再见了,法国;日内瓦,俺们来了!


Salon 到Aix骑了40公里。


自行车上看瑞士—(十七)日内瓦印象(1)

火车于倾盆大雨中到达日内瓦车站,与骄阳似火的法国南部完全相反,这里又冷又湿。我将自美国出发就没动过、埋在行李包底下的长袖衣、裤都穿上,仍冻得浑身发抖,小脸儿一阵青一阵白。瞧这几个小时火车坐的:俺们从夏天过到了冬天,从平原上到了山地,从法国来到了瑞士、、、、、转眼周围的一切都变了个样。

法国和瑞士,一衣带水的邻居,却有着如此强烈的对比。在我的眼里,法国好比一本书,过去的十几天里,我们一页页的读她,那浓厚的人文气息、辉煌的历史、灿烂的文化艺术,如一篇篇故事,让我们读得如醉如痴。而眼前的瑞士却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,如今我们要去画里行。去游那烟云飘渺的水,去探那白云缭绕的山。

下了火车,踏上了瑞士的土地,不知咋地,只觉得俺心里的一根弦被轻轻地触动了:一种安全感、似曾相识、很像、、、、、、回到了家里。也许是周围的人都能说英语,也许是清洁整齐的环境,甚至有可能是过往行人的衣着变化:花俏随意的长裙短衫变成了上下成套的西装裙裤。

车站外的雨继续下着,如果按我们以前的做法,一定是先到旅游办拿一张地图,标出旅馆地址,然后一家家去看。今天我们决定让旅游办帮我们定旅馆(手续费$10),离车站越近越好。

雨中日内瓦火车站:


离车站广场一条街之隔的Crystal Hotel ($140/天)与我们在法国时住的小旅馆有着绝然不同的风格,取代于法国几世纪老房厚重曲线的,是简洁明快的现代化北欧直线。扔下行李,我一跃而起,投身于松软干净的鸭绒床里,经烈日烤灸过的皮肤,贴到干燥、凉爽的床单上,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。

旅馆窗外日夜陪着我们的雕像,他身后二楼就是我们的房间:


晚饭是在车站附近一家越南快餐店吃的,Basil Chicken and yellow curry chicken (紫苏鸡和咖喱鸡,$10/份),真是价廉物美:


吃完晚饭,仍在下雨,于是我俩躲在旅馆里舒适的大床上,边看书,边唠嗑儿。话说瑞士作为世界上唯一公认的中立国,在政治上是个很特别的地方。这里高山险峻,易守难攻,加上瑞士军队英勇善战,13世纪后曾打遍欧洲无敌手。那时的瑞士被胜利冲昏头脑,以为自己天下无敌,四方扩张,结果在1515年被法国和威尼斯国联军打败。瑞士人此时方知天外有天,强中更有强中手。于是举国痛定思痛,决定退守山中,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建自家园。不过数百年来瑞士军人在战场上的雄风,却流传下来,瑞士雇佣兵(Swiss mercenaries)也成了勇气和善战的代名词。中立国真是个好主意:不管你外面打得血肉横飞,家破人亡,我自岿然不动,继续幸福生活,尤其是瑞士银行更是双倍获利。但是,仔细想来,能做到中立还真不容易。首先要有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的勇气、决心、和战斗力。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瑞士自从宣布中立的400年来,全国男子,19岁时就要接受2年军训,之后还要定期回炉,一生都是国家的预备军人。一旦国家有难,随招随到。而且凡是成年人,家中必有步枪一支,有来犯者,全民皆兵!以瑞士军人的名声,谁又敢到太岁头上动土呢?这样一致团结对外、高度军事化,却绝不打第一枪的国家,除了瑞士世上又有哪个国家做到到呢?

比如中国吧,也曾号召全民皆兵,可是政府敢让老百姓拥有枪支吗?又说美国,个人拥枪政策一直是民主党、共和党之间争论不休的话题,看看瑞士,人人有枪,却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国家之一、、、、、、、就这么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书,听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,不知不觉坠入梦乡。

长夜无梦,睡了个好觉。原来做好了充分思想准备,要是老天不作美,还是下雨的话,就好好的在旅馆里休息、休息,最多逛逛博物馆什么的。结果早上一睁眼,拉开窗帘,啊呀不好,大太阳正正地晒在LD的屁股上!:-)

昨天一阵暴雨,将天上、地下洗的干干净净。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,人行道上偶尔的水泡里,清晰地折射着城市的倩影。老天爷真是太照顾我们了,给我们这么一个灿烂的晴天。

出去玩之前,先得填饱肚子。好在火车站附近,一定热闹,中、外皆如此,是到哪也颠扑不破的真理。我们抱着一大包几天积累下来的脏衣服,找到附近的投币洗衣房。沿途看到站在门洞的阴影里还未下班的妓女,眼圈黑黑的,不知是浓妆艳抹还是缺乏睡眠;走过传统的修鞋店,满墙上挂着奇形怪状的大小鞋子;还有那老式的电影院,玻璃窗里贴着不知何时的旧海报、、、、、、这里是另类的日内瓦,这里也是生气勃勃的日内瓦。

车站附近早市上的鲜花:


航行广场(Place de Navigation)早市旁的喷泉,左后方红色门面的房子是“雪绒花饭店”,吃奶酪火锅和看当地音乐表演的好地方:


从旅馆出来,不过几个街口,就是烟波飘渺的日内瓦湖。第一眼看到她,真是令人惊艳:


湖边的早晨,小花园叫“我的休息”(Mon repos),名字就让人放松:


公园内茜茜公主雕像,当年她就在这附近遇刺身亡:


日内瓦湖上的交通船,也这么漂亮(船上公交车票可通用):






顺着湖边公园,我们骑到le Rhone河的出口。还记得Rhone河吗?我们在法国南部时曾多次与它相会。今日才知原来它是来自这里。桥那边是日内瓦老城,现在的城中心。

桥上看湖中世界之最高的水柱(水柱高140多米,空中的水达7吨):


露天书画市场:


出来晒太阳的小朋友,穿得暖暖的:


有轨电车和成堆的自行车:


电车走了后:


进老城先得上山,交通警察也不例外:


爬石阶时偶尔看到的:Geoge Eliot故居:(Geoge Eliot,英国女作家,成名前在日内瓦住过一阵)


明明是条窄窄的老街却取名叫“大街”(Grand-Rue),卢梭诞生在街的40号,就在我端着相机照相的位置上:


老店:


市政府门前的大炮:


市政府内就像一个博物馆:


我们是第一次来日内瓦,以前凭想象以为既然这里是很多国际组织的驻地,一定是大片灰色水泥高楼,满城黑色西装外交官,一片冷冰冰的官僚文化。今天到此一游,才知那真是天大的误会。

“灰色水泥高楼”原来是如此美丽大方的建筑:


办公室窗台上的小花,给我无名的感动:


街边小景:


上午十时许,“黑色西装外交官”的coffee break: :-)


“官僚们”午间休息的小公园里Rochemont像。就是他通过谈判把日内瓦从法国人手里挖出来,投入到瑞士人的怀抱里:


就这么在城里随意地瞎逛着,不知不觉,我俩已完全倾倒于日内瓦的魅力之下、、、、、

今天就写到这里,明天再接着侃。

(十八)日内瓦印象(2)

咱们接着继续逛日内瓦城。

日内瓦是个国际城市,老城里遍布各式博物馆。据俺那老掉牙的Lonely Planet: West Europe上说,城里的博物馆都免费。事实证明此书确实是老黄历了(15年前),现在这些博物馆不但都收费,且票价不菲。比如说Cathedral St Pierre教堂地下室的考古馆,门票$23。只有老城边上的历史博物馆仍是免费。

Cathedral St Pierre教堂:






边门:


后面:


教堂后是个小公园,看下面歌德风格的民宅:




幸福就是这么体现出来滴::-)


抄近路,头顶上是人家的厨房:


看看日内瓦老城区全景:(考古博物馆墙上偷拍的:-) )


艺术和历史博物馆(Musee d’Art et d’Histoire)免费参观:


馆内收藏丰富,从公元前4000年的土著遗物到瑞士建国时期资料,涵盖考古、兵器、钱币、绘画、雕塑等多个领域。

石棺:


雕塑:


从博物馆出来,正是中午,我们买了两个pinini,就在这个街心公园里吃午饭:


快吃完的时候,坐我们旁边的一妇人突然问俺:“Do you speak English?”(你说英文吗?) 我点点头。她说:“那边12:30有免费的音乐会,非常好。你们吃完快来吧。”就这样,刚刚在博物馆饱了眼福的我们,又赶上了一场饱耳福的机会。

室内音乐会:


这场高水平三重奏由TONOS KLAVIERTRIO 三人乐团演奏(www.tonos.ch)。节目单如下:

作曲家:Bedrich Smetana
曲目:Trio pour piano
En sol mineur op. 15:

I Moderato assai
II Allegro ma non agitato – Andante – Maestoso
III Finale - Presto

沉湎于优美的音乐中,我心中不由得又一次感慨:欧洲以她深厚的文化沉淀,街头随便一个乐队,就是这么优美的古典音乐。对比之下,更显美国新世界里流行文化的肤浅和粗糙。难道这就是“新贵”与“世袭”的差别吗?:-)

乐队的三个帅哥也引我遐想:瑞士这个没有自己的语言的国家,却有三种官方语言:法语、德语、和意大利语。全国主要由三个民族组成:东部(包括日内瓦)地区讲法语;中、北部讲德语;南部小部分意大利语。拉小提琴、留平头的汤姆斯(Thomas),正是俺心目中严谨的德国佬;拉大提琴、圆圆脸的Matthias,像煞我们在法国天天看到的浪漫邻家小伙; 弹钢琴的Gregor,一头潇洒长发,像、、、、、、嗯,就像一位音乐家哈。看他们如此和谐地演奏,就如这个由三个完全不同的民族组成的国家:互相尊重、求大同存小异、和平共处,建设了如此美丽、富饶、强大的家园。比比咱的老家中国:汉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、、、、、唉,还是不去想的好。

音乐会结束后,门口有接受捐款的小箱子,俺脑海里还回旋着那优美的音乐呢,顺手就放了几张大票子,呵呵。

音乐会后咱们接着在老城里逛。这个带顶的摩托车很酷啊:


行人衣着明显的比法国正式:




逛完老城,又到湖边。湖里很多白天鹅:






比天鹅更可爱的小天使们:


水上成对,岸上成双:


从地图上看到,日内瓦老城这边的湖边有一个天然游泳场。看看时间还早,我们飞车赶回旅馆,拿了游泳衣裤就往湖边跑。

泳场附近街景:


日内瓦湖边泳场非常干净,湖水清澈见底,水温恰好,是我见过的最好好天然游泳场:


下午4时,正是家庭出游时间:


有冲浪的矫健者:


也有专心致志的建筑师:


还有俺这个旁观者:


哦,差点忘了这个忧郁的美女:


游完泳从南岸再看大水柱:




近照:


再来一张:


日内瓦是欧洲名城,国内因公因私来旅游的很多。俺骑车路过一群穿西装的老中,偷听到几句上海话:“宁嘎哪能各清爽哪。”当时我还纳闷,日内瓦美丽无比,咋只有清洁卫生让他们心仪,该不是卫生系统的考察团吧?直到欧洲回来后,我又回国,有幸在国内海边泳场游泳。才理解了上海宁的感慨:国内海边浴场那个岸上遍地垃圾,水里满锅饺子乱扑通的情景,对日内瓦人来说,定是不可思议。

吃完晚饭,俺们心系美丽的日内瓦湖,又到湖边散步,意外地发现了新大陆:日内瓦的“天然酒吧”。几百年轻的日内瓦人,将湖边当成了他们大酒吧,或在草地上席地而坐,或手持一杯啤酒,漫步于小径上;或成群结队,或形单影只;或年轻气盛,或安静老成、、、、、、将个原本平静的湖畔变得热闹非凡。这么个好地方,俺那本老黄历里只字未提,想来定是近年来的新创。端着啤酒,LD轻而易举就与一帅哥搭上了话,帅哥操着一口伦敦腔向我们外地人解释:“Cheap bear, fresh air, nice view, who would want to sit in a dark bar!”是啊,比起那阴暗、拥挤的酒吧,这里是天堂。

天然酒吧:




过了天然酒吧不远,有个弃用了的木码头,白天这里冷冷清清,无啥特色。到了傍晚,景象完全不同。木码头两旁成了天然游泳池,除了泳道还有跳水台。码头上是室外餐馆,美景、美食,美不胜收!


哇,这是我们今天发现的第二个新大陆!


美丽的日内瓦湖,令人难忘;幸福的日内瓦人,令人羡慕!






暮色苍茫中,我们恋恋不舍地往回走。路旁又见一景:


最后再来一张大水柱: